逆断层和正断层如何区分?在地质学中,逆断层和正断层是两种常见的断层类型,它们的区分主要基于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。以下从核心特征、形成机制、典型特征等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核心区分:两盘相对运动方向
1. 正断层:上盘(位于断层面上方的岩块)相对下盘(位于断层面下方的岩块)向下滑动。简单来说就是:上盘降,下盘相对升。
2. 逆断层:上盘相对下盘向上滑动。简单来说就是:上盘升,下盘相对降。
二、形成机制与受力环境
1. 正断层
① 受力性:受拉张应力;
② 构造环境:多见于地壳拉伸区域,如裂谷(东非大裂谷)、板块离散边界(大洋中脊)。
2. 逆断层
① 受力性:受挤压应力;
② 构造环境:多见于地壳挤压区域,如板块碰撞带(喜马拉雅山脉)、造山带褶皱构造区。
三、典型特征与识别标志
1. 断层面倾角
① 正断层:断层面通常较陡,倾角多在45°以上(部分可因后期改造变缓)。
② 逆断层:断层面倾角差异较大,其中倾角小于30°的逆断层特称为“逆冲断层”(常见于强烈挤压带,如青藏高原边缘)。
2. 伴生构造
① 正断层:常形成地堑(两条正断层之间岩块下沉)和地垒(两条正断层之间岩块上升),如汾渭地堑。
② 逆断层:常伴随强烈的褶皱构造(因挤压形成),且上盘常可见岩石被挤压破碎的破碎带,下盘可能出现牵引褶皱(岩层被拖拽弯曲)。
3. 地表表现
① 正断层:易形成陡崖、峡谷,断层两侧岩层厚度可能因拉伸变薄。
② 逆断层:易形成山脉、逆冲岩席(上盘岩石推覆到下盘之上),甚至出现飞来峰(被推覆的孤立岩块)和构造窗(下盘岩石局部出露)。
四、总结:快速区分口诀
① 正断层:拉张环境,上盘降,陡倾角,伴地堑地垒。
② 逆断层:挤压环境,上盘升,缓倾角(逆冲),伴褶皱推覆。
通过观察岩块运动方向、受力环境及伴生构造,可准确区分两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