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臂式掘进机是煤矿、隧道等地下工程中实现“破岩-装载-运输”一体化作业的核心设备,其结构设计围绕高效掘进和连续作业展开,主要由8大核心系统/部件组成,各部分协同工作,完成从岩石切割到物料转运的全流程。以下是各组成部分的详细解析:
一、 悬臂式掘进机的8大核心系统/部件

1. 截割机构(核心掘进部件)
截割机构是掘进机直接破碎岩石或煤体的“工作头”,相当于机器的“手臂+刀具”,决定了掘进效率和断面成型质量。
核心部件:
① 截割头:装有多个硬质合金截齿(耐磨、抗冲击),通过高速旋转切割岩体,根据掘进断面需求分为圆锥形、半球形等。
② 截割臂(悬臂):分为伸缩式和不可伸缩式,可上下、左右摆动(通过液压驱动),调节截割头的作业位置,实现不同断面(如矩形、梯形)的掘进。
③ 截割电机/减速器:为截割头提供动力,电机输出扭矩经减速器放大后驱动截割头旋转(通常转速较低、扭矩大,适应硬岩切割)。
功能:直接破碎岩体,形成设计要求的掘进断面。
2. 装载机构(物料收集部件)
截割下来的岩渣/煤块需先被收集至机身,装载机构承担这一“铲运”功能,是连接截割与运输的关键环节。
核心部件:
① 装载铲板:位于机身前端、截割臂下方,呈“八字形”或“弧形”,可通过液压油缸升降,贴近地面铲起岩渣。
② 星轮(或刮板):对称安装在铲板两侧,通过旋转将铲板上的物料向机身中部的运输机构“拨送”,防止物料堆积。
功能:高效收集截割后的松散物料,确保物料连续进入后续运输环节。
3. 运输机构(物料转运部件)
运输机构将装载机构收集的物料向后输送,直接转运至配套的矿用胶带输送机或矿车,实现“掘进-出渣”连续化。
核心部件:
① 刮板输送机(或胶带输送机):沿机身纵向布置,从铲板中部延伸至机身后端,通过刮板链(或胶带)的循环运动输送物料。
② 张紧装置:调节刮板链(或胶带)的松紧度,防止打滑或链条松弛,保证运输稳定。
功能:将机身内的物料快速转运至外部运输系统,避免物料在机内堆积影响作业。
4. 行走机构(整机移动部件)
行走机构带动掘进机在巷道内移动,实现“掘进位置调整”和“整机转移”,需适应井下复杂的路面(泥泞、凹凸不平)。
核心部件:
① 履带式行走装置(主流):由履带板、驱动轮、导向轮、支重轮组成,接地面积大,抓地力强,适合松软或不平路面。
② 行走电机/减速器:为履带提供驱动力,可实现“前进/后退”“左转/右转”(通过两侧履带转速差实现转向)。
③ 制动装置:停机时锁定履带,防止机器在斜坡巷道内滑动,保证作业安全。
功能:带动整机移动,调整截割位置,或在掘进完成后转移至下一作业面。
5. 液压系统(动力与控制核心)
液压系统为掘进机的截割臂摆动、铲板升降、星轮旋转、履带行走等动作执行部件提供动力,相当于机器的“肌肉系统”,同时控制各部件的动作精度。
核心部件:
① 液压泵(动力源):由电机驱动,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油的压力能,为系统提供高压油。
② 液压油缸(执行元件):如截割臂摆动油缸、铲板升降油缸、履带张紧油缸等,通过液压油的进出推动活塞杆伸缩,实现部件动作。
③ 液压阀(控制元件):包括换向阀(控制油缸动作方向)、溢流阀(控制系统压力,防止过载)、节流阀(调节动作速度)等。
④ 油箱与冷却器:储存液压油,冷却循环中升温的液压油,保证系统油温稳定。
功能:为各运动部件提供稳定动力,精准控制动作幅度和速度,确保掘进作业的灵活性。
6. 电气系统(控制与供电核心)
电气系统是掘进机的“大脑”,负责供电、控制各机构协同作业,并提供安全保护,确保设备在井下防爆、防尘环境下可靠运行。
核心部件:
① 防爆配电箱(控制柜):集成断路器、接触器、继电器等,控制截割电机、行走电机、液压泵电机等的启停与调速。
② 操作控制台:位于司机室,通过手柄(控制液压阀)、按钮(控制电机)实现人工操作,部分机型配备远程遥控系统。
③ 电机(动力源):包括截割电机、行走电机、液压泵电机、运输电机等,均为矿用隔爆型,适应井下瓦斯、粉尘等危险环境。
④ 安全保护装置:如过载保护(电机过载时自动停机)、漏电保护(防止触电)、急停按钮(紧急情况下切断电源)。
功能:为整机提供动力电源,控制各系统协同工作,同时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。
7. 除尘系统(作业环境优化部件)
掘进作业会产生大量粉尘(岩尘、煤尘),不仅危害操作人员健康,还可能引发粉尘爆炸,除尘系统是保障井下作业环境的必要配置。
核心部件:
① 外喷雾装置:安装在截割头、铲板等部位,通过高压水枪喷射水雾,直接抑制截割产生的粉尘扩散。
② 内喷雾装置(部分机型):截割头内部设有水路,通过截齿根部的喷嘴向截割点喷射水雾,从粉尘源头降尘,效率更高。
③ 除尘风机(大型掘进机):配备布袋除尘器或旋风除尘器,通过风机负压将空气中的粉尘吸入过滤,净化后的空气排出。
功能:降低巷道内粉尘浓度,改善作业环境,保护操作人员呼吸系统健康,预防粉尘爆炸事故。
8. 机架与辅助装置(基础与保障部件)
机架是各核心部件的安装基础,辅助装置则为作业提供安全和便利条件。
核心部件:
① 机架(机身):由高强度钢板焊接而成,刚性强,承受截割时的冲击力和各部件的重量,保证整机结构稳定。
② 司机室:位于机身中部或一侧,设有防护顶棚和钢化玻璃,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、视野开阔的操作空间,内部配备座椅、操作台、照明等。
③ 照明与警示装置:防爆照明灯(照亮作业面)、声光报警器(作业时提醒周围人员)。
④ 润滑系统:为截割减速器、行走减速器等传动部件提供润滑油,减少磨损,延长使用寿命。
功能:为各系统提供稳定的安装基础,保障操作人员安全与便利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二、各部件协同工作流程
1. 行走机构带动整机移动至作业面,制动装置锁定位置;
2. 液压系统驱动截割臂摆动,调整截割头至初始截割位置;
3. 截割电机启动,截割头旋转切割岩体,除尘系统同步喷雾降尘;
4. 切割下来的岩渣落入装载铲板,星轮将物料拨送至运输机构;
5. 运输机构将物料向后输送至外部胶带输送机/矿车;
6. 电气系统根据作业需求,协调控制各机构动作(如截割臂摆动调整断面、行走机构缓慢推进),直至完成一段巷道掘进。
通过以上8大系统的协同,悬臂式掘进机实现了从“破岩”到“出渣”的一体化高效作业,是现代地下工程机械化掘进的核心装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