掘进机按头部形状分类,核心依据是其头部执行挖掘作业的结构形态,不同头部形状决定了其适配的地质条件、掘进断面尺寸及施工效率。目前主流分类主要包括悬臂式、盾构式(含TBM)、轮斗式、铣削式四大类,各类机型在头部结构、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上差异显著,具体介绍如下:
一、悬臂式掘进机(Cantilever Roadheader)
1. 头部形状特征
头部核心为可摆动的“悬臂+截割头”结构:悬臂呈细长臂状,可绕机身水平摆动(左右调向)和垂直俯仰(上下调向);悬臂前端安装“截割头”,截割头多为圆锥形或圆柱形,表面布满高强度截齿(如硬质合金截齿),整体头部形态类似“可灵活转动的机械臂+挖掘刀具”。
2. 工作原理
通过截割头高速旋转(转速通常为20-60r/min),利用截齿对岩石、煤层进行“切削、破碎”;同时借助悬臂的摆动,将截割头覆盖到掘进断面的各个区域,逐步开挖出设计断面(如矩形、梯形等);破碎后的物料由机身下部的刮板输送机或转载机运出。
3. 适用场景
① 地质条件:适用于中等硬度以下岩层(普氏硬度f≤8)、煤层及半煤岩巷,对地质变化的适应性强(如局部硬岩可通过调整截割参数应对)。
② 断面尺寸:以中小型断面为主(断面面积5-30㎡),可根据需求调整掘进断面形状(矩形、梯形、拱形等,无需更换头部核心部件)。
③ 施工场景:煤矿井下回采巷道、准备巷道,金属矿山辅助巷道,以及公路/铁路隧道的辅助开挖(如联络通道)。
4. 核心优势
① 灵活性高:悬臂摆动范围大,可实现“全方位、变断面”掘进,无需提前定制固定断面的头部结构。
② 成本较低:机身结构相对简单,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低于盾构/TBM;对施工场地要求低,便于在狭窄巷道内组装和转移。
二、盾构式掘进机(Shield Tunneling Machine,含TBM)
1. 头部形状特征
头部为大型圆形(少数为矩形、马蹄形)的“刀盘+护盾”一体化结构:
① 最前端是“刀盘”,呈圆盘状(直径3-15m,超大直径可达20m以上),盘面布满刀具(滚刀、刮刀、切刀等,根据地质选择),是挖掘的核心部件。
② 刀盘后方连接“护盾”(分为土压平衡护盾、泥水平衡护盾等),护盾呈圆筒状,包裹住机身前部,起到“支撑开挖面、防止塌方”的作用,整体头部形态类似“带保护壳的巨型圆盘”。
2. 工作原理
① 刀盘由液压或电机驱动高速旋转,通过刀具对前方地层(软土、砂层、硬岩等)进行“碾压、切削”(硬岩用滚刀碾压破碎,软土用刮刀切削)。
② 开挖产生的渣土通过刀盘中心的开口进入机身内部,由螺旋输送机(土压平衡盾构)或泥水管道(泥水平衡盾构)向外输送。
③ 护盾同步支撑开挖面,机身内部同时完成管片拼装(将预制混凝土管片拼接成隧道衬砌),实现“掘进、出渣、支护”一体化连续作业。
3. 分类与细分场景
根据适配地层,盾构式掘进机可进一步分为“盾构机”(软土为主)和“TBM(全断面硬岩掘进机)”(硬岩为主),二者头部核心差异在于刀具类型:
① 盾构机: 以刮刀、切刀为主,适用于软土、砂层、淤泥层、复合地层(含少量软岩);
② TBM:以滚刀(盘形滚刀)为主,适用于坚硬岩层(普氏硬度f≥8),如花岗岩、石英岩 ;
4. 核心优势
① 效率极高:全断面连续掘进,日进尺可达10-30m(悬臂式通常为1-5m),适合长距离隧道(长度≥1km)。
② 安全性好:护盾直接支撑开挖面,无需人工暴露在开挖面作业,大幅降低塌方风险,尤其适合软土、高水压地层。
三、轮斗式掘进机(Wheel Bucket Roadheader)
1. 头部形状特征
头部为多组“轮斗”组成的旋转挖掘装置:轮斗呈圆柱形,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多个“铲斗”(类似挖掘机铲斗的小型化版本),多组轮斗平行或交错排列,整体头部形态类似“带多个铲斗的滚筒组”,部分机型会搭配破碎刀具(应对少量硬岩)。
2. 工作原理
轮斗由电机驱动低速旋转(转速通常为5-15r/min),通过铲斗直接“铲挖、抓取”松软地层物料;若遇局部硬岩,轮斗边缘的破碎刀具先将其破碎,再由铲斗收集;物料被铲斗带至机身一侧,通过卸料口落入输送机运出。
3. 适用场景
① 地质条件:仅适用于极松软地层,如黏土、砂质黏土、粉砂岩(f≤3)、煤泥层等,无法应对中硬以上岩层。
② 断面尺寸:以中小型断面为主(断面面积3-15㎡),掘进断面多为矩形或梯形。
③ 施工场景:煤矿井下极软煤层巷道、非金属矿山松软矿层开采、地下工程的松软地层开挖(如基坑支护中的地下连续墙导槽开挖)。
4. 核心优势
① 挖掘效率高:铲斗直接抓取物料,避免了截割头“破碎-收集”的二次过程,对松软物料的开挖速度优于悬臂式。
② 能耗较低:无需高转速截割破碎,电机负载小,单位工程量的能耗比悬臂式低15%-30%。
四、铣削式掘进机(Milling Roadheader)
1. 头部形状特征
头部为“铣削滚筒/铣刀盘+固定机架”结构:铣削部件分为两种形式——一种是类似“宽幅滚筒”,表面布满铣削齿;另一种是“多组小型铣刀盘”组合排列,覆盖整个掘进断面;头部机架固定在机身前端,无法像悬臂式那样大幅摆动,需通过机身整体移动调整掘进方向,头部形态类似“固定在机身前端的宽幅铣刀”。
2. 工作原理
铣削滚筒/铣刀盘高速旋转(转速30-80r/min),通过铣削齿对岩层进行“铣削、研磨”(类似铣床加工金属的原理);由于头部机架固定,需通过机身的推进系统(液压千斤顶)推动铣削部件向前掘进,同时通过机身转向机构调整方向,开挖出固定断面(多为矩形或拱形);破碎后的物料由下部输送机运出。
3. 适用场景
① 地质条件:适用于中硬岩层(f=4-10),如砂岩、页岩等,铣削方式对岩层的“研磨破碎”效果优于悬臂式的“冲击截割”。
② 断面尺寸:以中大型断面为主(断面面积10-40㎡),断面形状固定(需根据设计更换铣削部件适配不同断面)。
③ 施工场景:公路/铁路隧道的主洞开挖(地质较均匀的中硬岩地层)、地下厂房(如水电站地下厂房)、大型矿山主巷道。
4. 核心优势
① 开挖断面平整:铣削方式切削均匀,掘进断面的平整度误差可控制在±50mm内(悬臂式通常为±100mm以上),减少后续支护工程量。
② 稳定性强:头部固定在机架上,掘进时机身振动小,对周边围岩的扰动小,适合对开挖精度要求高的工程。
五、各类机型核心差异总结
① 悬臂式:可摆动悬臂+截割头,适用于:软岩、煤层(f≤8);
② 盾构/TBM:圆形刀盘+护盾,适用于:软土/硬岩(全地层);
③ 轮斗式:多组轮斗铲斗,适用于:极松软地层(f≤3);
④ 铣削式:固定铣削滚筒/刀盘,适用于:中硬岩(f=4-10);
综上,掘进机头部形状的设计本质是“适配特定地质与工程需求”:灵活多变选悬臂式,长距离大断面选盾构/TBM,极软地层选轮斗式,中硬岩高精度选铣削式,这也是工程中选型的核心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