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矿山开采、隧道挖掘、建筑基坑施工等工程场景中,经常会听到 “打锚杆” 这个专业术语。它并非简单的 “钻孔插杆”,而是一项通过主动受力约束岩土体变形的关键加固技术,被誉为岩土工程的 “隐形筋骨”,对保障工程安全、提升结构稳定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下面来说说打锚杆的操作流程。
打锚杆是一项精细化工程,需严格遵循流程,否则可能影响加固效果,常见步骤如下:
① 前期准备:先勘察岩土体性质(如硬度、裂隙发育程度、含水率),确定锚杆类型(金属锚杆、玻璃钢锚杆、树脂锚杆等)、长度、直径及间距;同时准备施工设备(如锚杆钻机、注浆泵、锚固剂搅拌装置)和材料(锚杆杆体、注浆液、锚固剂等),并清理施工面杂物。
② 钻孔作业:根据设计参数,用锚杆钻机在指定位置钻孔。钻孔时需控制精度 —— 孔径需略大于锚杆直径(通常大 10-20mm,便于注浆或安装锚固装置),孔深需符合设计要求(一般比锚杆长度长 50-100mm,预留锚固空间),且钻孔方向需与岩土体受力方向一致(如基坑边坡锚杆需倾斜向下,与边坡面成 15°-30° 夹角)。
③ 清孔处理:钻孔完成后,用高压风或高压水清理孔内的岩屑、粉尘和积水。若孔内残留杂物,会影响锚杆与岩土体的粘结力,导致锚固失效,因此这一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。
④ 安装锚杆:根据锚杆类型选择安装方式:机械锚固锚杆需将锚杆杆体推入孔内,通过专用工具激活锚固装置(如胀壳扩张),确保锚杆固定;注浆锚杆则需先将注浆管插入孔底,边注浆边缓慢拔出注浆管(保证浆液填满孔腔),再插入锚杆杆体,避免出现空洞。
⑤ 养护与检测:注浆锚杆需等待浆液凝固(通常养护 7-14 天,具体视浆液类型和环境温度而定);之后通过拉拔试验检测锚杆的锚固力 —— 用拉拔仪对锚杆施加拉力,若锚固力达到设计值,说明施工合格;若未达标,需重新补打锚杆。
打锚杆看似是 “钻个孔、插根杆” 的简单操作,实则是融合了岩土力学、材料科学、施工技术的系统工程。它如同岩土工程的 “加固卫士”,在保障工程安全、推动地下空间开发、防治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新型锚杆(如碳纤维锚杆、自钻式锚杆)不断涌现,打锚杆技术也将朝着更高效、更环保、更智能的方向迈进,为更多复杂工程提供稳定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