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路、铁路、矿山、建筑基坑等工程领域,边坡失稳是常见的安全隐患,可能引发滑坡、坍塌等事故,威胁人员安全与工程进度。边坡锚杆作为一种高效的边坡加固技术,凭借其独特的结构与工作原理,成为解决边坡稳定问题的核心手段。下面来深入解析其功能、作用。
一、边坡锚杆的基本构成
边坡锚杆是一种通过 “锚固段” 与岩土体结合、“自由段” 传递拉力的细长构件,通常由三部分组成:
1. 杆体:核心受力部件,多采用高强度钢筋、钢绞线或玻璃钢等材料,需具备足够的抗拉强度与耐久性,以承受边坡岩土体的侧向推力;
2. 锚固段:锚杆与岩土体紧密结合的关键部分,通过注浆(水泥浆、水泥砂浆等)将杆体与钻孔孔壁黏结,形成 “岩土体 - 浆液 - 杆体” 的一体化受力体系,确保拉力有效传递;
3. 外锚头:位于边坡表面,由垫板、螺母等部件组成,用于将锚杆拉力分散到边坡表层,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表层岩土破坏,同时便于后期张拉与锁定。
二、边坡锚杆的核心功能
边坡锚杆的核心功能围绕 “改善边坡受力状态、提升稳定性” 展开,具体可概括为三大类:
1. 主动加固:约束岩土体变形
边坡岩土体之所以易失稳,本质是其内部抗剪强度不足以平衡自重或外部荷载产生的剪切力。锚杆通过以下方式主动约束变形:
① 当边坡出现微小位移趋势时,锚杆锚固段与岩土体的黏结力会产生反向拉力,阻止岩土体进一步滑动;
② 多根锚杆形成 “锚杆群” 时,可在边坡内部构建一个 “加固区”,相当于为岩土体增加了 “内部支撑”,提升整体抗剪能力,延缓或阻止滑动面的形成。
2. 荷载传递:优化受力分布
边坡表层岩土体的荷载(如自重、雨水渗透压力、外部堆载)易集中在局部区域,导致应力超过岩土体承载极限。锚杆可充当 “力的传递通道”:
① 将边坡表层或浅层的荷载,通过杆体传递到深层稳定的岩土体中(锚固段所在位置);
② 避免荷载在浅层堆积,使整个边坡的受力更均匀,降低局部垮塌风险。
3. 岩体完整性修复:填补结构缺陷
在岩石边坡中,岩体常存在裂隙、节理等天然缺陷,这些缺陷会削弱岩体整体性,成为滑坡的 “突破口”。锚杆通过注浆与张拉,可修复岩体缺陷:
① 注浆过程中,浆液会填充岩体裂隙,将分散的岩块黏结为整体,提升岩体的完整性;
② 锚杆的预张拉应力可在岩体内部形成 “压应力区”,闭合微小裂隙,减少雨水、风化作用对岩体的侵蚀,延长边坡使用寿命。
三、边坡锚杆的实际工程作用
基于上述功能,边坡锚杆在不同工程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1. 抗滑稳定:防治滑坡灾害
这是锚杆最主要的作用。在易发生滑坡的边坡(如公路边坡、矿山排土场)中,锚杆可直接针对滑动面发力:
① 当边坡存在明确的潜在滑动面时,锚杆穿过滑动面,将滑动面以上的不稳定岩土体(滑体)与以下的稳定岩土体(滑床)连接;
② 通过锚杆拉力平衡滑体的下滑力,阻止滑体沿滑动面滑动,尤其适用于黏性土、碎石土及风化岩边坡。例如,山区公路边坡常采用 “锚杆 + 喷射混凝土” 组合形式,既通过锚杆抗滑,又通过喷混保护表层岩土,防治小型滑坡与落石。
2. 防渗辅助:减少水致失稳风险
雨水渗透是导致边坡失稳的重要诱因 —— 水会增加岩土体自重,降低黏聚力与内摩擦角(尤其是黏性土)。锚杆虽不直接防渗,但可通过以下方式辅助提升防渗效果:
① 锚杆注浆过程中,浆液可封堵部分岩土体孔隙,减少雨水下渗通道;
② 与锚杆配合使用的 “锚杆格构梁”(钢筋混凝土梁与锚杆结合),可在边坡表面形成 “网格状防护层”,配合土工膜等防渗材料,进一步阻挡雨水渗透,降低水致滑坡风险。
3. 空间节约:适应复杂场地
在城市建筑基坑、隧道洞口等场地狭窄的场景中,传统的 “放坡开挖” 或 “挡土墙” 技术往往受空间限制(如周边有建筑物、道路)。锚杆的优势在于 “入土深、占地小”:
① 锚杆沿边坡垂直或倾斜钻孔安装,无需在边坡外侧占用大量空间;
② 相比重力式挡土墙(需厚重墙体平衡推力),锚杆加固方案更轻便,可减少土方开挖量与工程成本,尤其适合城市密集区域的边坡防护。
4. 动态调整:应对荷载变化
部分工程(如矿山开采、堆载场地)的边坡荷载会随时间变化,锚杆可通过 “预张拉” 与 “二次张拉” 实现动态加固:
① 施工时通过预张拉,提前在锚杆内施加应力,主动压紧岩土体,提升初始稳定性;
② 后期若荷载增加(如矿山堆载升高),可通过外锚头的螺母进行二次张拉,补充锚杆拉力,确保边坡始终处于稳定状态。
四、边坡锚杆的施工流程
锚杆施工需严格遵循 “勘察 - 设计 - 施工 - 检测” 的流程,核心步骤如下:
① 地质勘察:通过钻探、原位测试,明确边坡岩土体的类型、强度、裂隙分布及地下水位,确定锚杆的长度、间距、锚固段位置;
② 钻孔:根据设计要求,采用潜孔钻、回旋钻等设备钻孔,控制钻孔角度(通常与边坡面成 15°-45°)与孔径(略大于杆体直径),钻孔后需清理孔内岩屑与积水,避免影响注浆效果;
③ 锚杆安装:将制作好的杆体(若为钢绞线需绑扎定位筋)缓慢放入钻孔,确保杆体居中,避免与孔壁直接接触;
④ 注浆:采用压力注浆机,将水泥浆(水灰比通常为 0.4-0.5)从孔底向上灌注,确保浆液填满孔内空隙,直至浆液从孔口溢出,注浆后需养护 7-14 天(根据气温调整);
⑤ 张拉与锁定:浆液强度达到设计值的 70% 以上后,安装垫板、螺母,通过张拉设备施加预拉力,达到设计值后锁定螺母,完成锚杆施工;
⑥ 质量检测:通过拉拔试验(随机抽取 5%-10% 的锚杆)检测锚杆的抗拔力,确保满足设计要求;同时检查注浆密实度(如超声波检测),避免出现空洞。
边坡锚杆作为一种主动加固技术,通过 “约束变形、传递荷载、修复岩体” 的核心功能,在抗滑稳定、防渗辅助、空间节约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,已成为公路、矿山、建筑等领域边坡防护的核心手段。其施工需严格遵循地质勘察、精准施工、质量检测的流程,同时结合工程实际做好材料选择与后期监测,才能确保加固效果。随着新型材料(如碳纤维锚杆)与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发展,边坡锚杆将更高效、更精准地应对复杂的边坡稳定问题,为工程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。